“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优秀?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追不上?”
这是一个15岁女孩在咨询时的第一句话。她眼眶发红,声音很轻,但那种压抑和自卑却让人心疼。
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孩子。他们并不是不努力,而是被成绩比较“裹挟”,陷入了“我永远不够好”的心理循环。今天我想借着这个案例,聊聊孩子在学习成绩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,以及家长可以怎么帮助他们。
01 被“比较”压得抬不起头的孩子
小夏(化名)是宁波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。她的成绩其实不差,常常在班级保持中等偏上。但在同学和父母眼里,“中等”远远不够。
她说:“我每天最害怕的事情,就是考试发卷子。别人都是90多分,我拿到80分,就觉得自己特别没用。”
她的父母也总是不自觉地说:
“你看你表妹都考进年级前十了,你怎么还在原地踏步?”
“别人都能做到,你为什么就不行?”
小夏的努力被忽视,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横向比较。这让她逐渐觉得:成绩=价值,考不好=一无是处。
久而久之,她开始失眠、焦虑,对学习提不起兴趣,甚至在朋友圈写下“我是不是多余的”。
02 成绩比较为什么容易让孩子自卑?
其实,比较本身并不可怕,很多孩子会通过健康的比较获得动力。但在青少年时期,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尚未稳定,如果比较总是“否定式”的,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。
常见的负面影响有:
自我价值感降低
孩子会把一次次比较结果,内化为“我就是不如别人”。形成负向思维
他们会把“没考好”放大成“我什么都不行”。焦虑与逃避
过度的比较会让孩子害怕失败,逐渐回避学习,甚至出现厌学。
在蓝鲸心理的案例中,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厌学、自卑的背后,几乎都绕不开“成绩比较”这个主题。
03 何佳璐老师的做法:帮孩子重新找到“自我价值”
何佳璐老师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有丰富经验,她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“别比较”,而是循序渐进,帮助孩子调整认知,学会看见自己的努力。
在与小夏的交流中,何佳璐老师先用倾听和共情,让她敢于说出内心真实想法。比如:
“你是不是觉得不管怎么努力,爸妈都看不到你的付出?”
“在你心里,成绩就是决定你价值的唯一标准,对吗?”
当孩子点头时,情绪得到了被理解的释放。
接着,她引导孩子去探索:
除了成绩,你还有哪些让自己自豪的地方?
如果你不用和别人比较,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在后续的咨询中,小夏逐渐学会把注意力放在“自己的进步”上,而不是“别人的分数”。比如她会记录:“这次我背单词快了10分钟”“今天我自己写完了一张卷子”。
这些微小的自我肯定,逐渐帮助她重建了信心。
04 家长可以怎么做?
在与小夏的父母沟通时,何佳璐老师特别强调:父母的态度,往往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。
她给了几个建议:
少一些横向比较,多一些纵向对比
和别人比,不如和“昨天的自己”比。比如:“这次虽然还是80分,但作文比上次多了5分,说明你有进步。”把关注点放在努力过程
成绩只是结果,过程才是孩子的成长。可以多问:“这次学习你尝试了哪些新方法?”给予情绪上的支持
当孩子考砸时,不要立刻批评,而是先接住情绪:“你是不是觉得很失望?没关系,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。”帮助孩子发现多元价值
成绩不是唯一的舞台,音乐、运动、绘画、社交,都是孩子自我价值的来源。
05 孩子需要的不是“赢”,而是“被看见”
几次咨询后,小夏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。她依然会在意成绩,但不会再把一次考试等同于“自我否定”。
她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不是班上最好的,但我开始觉得自己也挺好的。”
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。因为很多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而是被父母、老师、自己看见。
结语
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,比较不可避免,但自卑却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化解。
作为家长,请记住:
孩子需要的不是“你要考多少分”,而是“你已经很努力,我看见了”。
如果你也发现孩子因为成绩比较而产生自卑、焦虑,不妨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。
宁波心理咨询哪里好? 在蓝鲸心理,像何佳璐老师这样的专业咨询师,正在用耐心与专业陪伴孩子,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出比较的困境,重新建立自信与动力。
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