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,也不知道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。”
这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口中常说的一句话。
在咨询过程中,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:孩子成绩并不算差,但常常陷入一种“对未来的迷茫感”。他们会羡慕成绩拔尖的同学,也会被“考好高中、好大学”的压力笼罩,可当父母问他们想学什么、喜欢什么时,他们却沉默很久,然后轻轻吐出一句:“我不知道。”
案例分享
小楠(化名)是一位初三女生。她的成绩处于中等偏上,但她总说“别人都知道自己要考什么学校,我却一点方向也没有”。这种无力感让她常常焦虑到失眠,甚至在课堂上走神。
父母最初以为她是“贪玩”,于是不断督促她做题、上补习班。但没想到,这让她的压力更大,甚至开始质疑自己:“是不是我真的不行?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确定?”
在蓝鲸心理的咨询室里,心理咨询师何佳璐接待了小楠。不同于父母的急切催促,何老师耐心地引导小楠去探索:
你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?
有没有一刻,让你觉得特别有成就感?
如果没有人评价成绩,你会愿意花时间在什么事情上?
起初,小楠总回答“不知道”。但随着一次次的对话,她逐渐开始尝试去回忆:自己其实在班级活动中很喜欢负责策划和组织;她擅长画思维导图,能帮助同学梳理知识点;她喜欢文学作品,虽然成绩一般,但能写出打动老师的文章。
这些小小的发现,让小楠慢慢有了信心:原来自己并不是“没有方向”,只是还没找到适合的方法去探索。
为什么青少年会对未来感到迷茫?
在咨询过程中,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。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:
过度的比较
孩子被放在同龄人群体里,成绩、兴趣、未来规划都会被拿来对比。如果发现自己不如别人,就容易产生挫败感。缺乏探索机会
很多孩子除了学习,很少有机会尝试社团、兴趣活动。没有经历,自然难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。父母过度替代
有些家长习惯帮孩子“规划未来”:学什么专业、报什么学校。但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的空间,容易变得被动和迷茫。自我认知不足
青春期正是自我认同逐渐形成的阶段,如果孩子对“自己是谁、自己能做什么”没有清晰认识,就容易陷入茫然。
父母能怎么做?
当孩子说“不知道自己未来适合做什么”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“焦虑”。但更有效的做法是:
少一些催促,多一些陪伴
避免说“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”“别人都已经……”这样的比较式语言。给予孩子空间,承认迷茫是成长的一部分。创造探索机会
让孩子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兴趣,如社团、志愿活动、艺术运动等。尝试本身比结果更重要。引导自我觉察
帮助孩子记录日常的“小成就”,比如完成了一次演讲、被同学采纳了意见。这些小经验会慢慢累积成自信。寻求专业支持
当孩子的迷茫影响到情绪或学习时,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有必要。
专业的陪伴——何佳璐老师
在蓝鲸心理,何佳璐老师一直专注于青少年心理的研究与实践,尤其擅长处理青春期常见的“未来迷茫、学习动力不足、人际关系困扰”等问题。她善于通过温和而有启发性的提问,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我认知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就像小楠,在咨询几次后,她慢慢意识到:“我现在可能还不清楚未来要做什么,但我知道我喜欢什么,我也愿意去尝试。”这种由内而生的动力,比任何外在的催促都更持久。
写在最后
青春期的迷茫,并不是孩子“不努力”的表现,而是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父母的理解与支持,加上专业咨询师的陪伴,能让孩子在探索中逐渐清晰方向,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。
所以,当孩子说“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”时,请不要急着否定或贴上“没出息”的标签。或许,这正是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最真实的呼喊。
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