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,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
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学、拒绝沟通、情绪低落,
而父母一边焦虑,一边责备:“你到底怎么了?别人都能上学,你为什么不行?”
但在心理学的视角里——
孩子的“厌学”行为,往往不是问题的起点,而是一个信号。
他们其实在用“不去上学”的方式,替整个家庭表达情绪、传递未被看见的冲突。
一、孩子“厌学”的背后,不只是学习问题
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厌学是因为“成绩差”“压力大”,
但在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的个案中,我们发现——
学习只是表面,真正的根源往往藏在家庭关系的深处。
1. 当家庭情绪失衡,孩子就会成为“情绪出口”
比如,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,孩子会在潜意识中感到不安。
他无法直接改变父母的关系,于是通过“不去上学”来吸引注意。
这是他在“帮”家庭说话:
——“你们能不能看看我?”
——“能不能不要再吵了?”
孩子不是在逃避学校,而是在用行动表达“我很累”。
2. 当父母情感疏远,孩子用行为重新“连接”
有时,家庭表面平静,但父母之间情感距离很远。
孩子察觉到这种冷漠,也会通过厌学、焦虑等行为让家庭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。
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“家庭系统平衡”——
孩子无意识地牺牲自己,来维系家庭的联系。
这是一种“替代性忠诚”,更是一种深藏的爱。
3. 当母亲焦虑、父亲疏离,孩子就会陷入“内耗”
许多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承受了巨大的教育焦虑,而父亲则常常因工作缺席。
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紧张和孤单,又找不到出口,
于是变得沉默、抗拒、逃避。
他无法说出“我怕让你失望”,
于是用“不去上学”表达出“我撑不住了”。
二、理解孩子,就是在修复家庭
1. 从“责备”转向“倾听”
当孩子说“不想去上学”时,
不要急着去推、去劝、去骂。
试着问一句:“最近,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很难受?”
你会发现,孩子并非拒绝学习,而是被某种情绪卡住了。
理解,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。
2. 看见自己在家庭系统中的角色
心理咨询中,我们常帮助父母去看见:
孩子的问题,往往是家庭关系的投影。
当母亲学会放松、父亲重新参与、家庭沟通更柔和,
孩子的“厌学”行为自然会逐渐消退。
这不是奇迹,而是系统自我修复的力量。
3. 学会“共情而非控制”
青少年阶段,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道理,而是被理解。
当他们感受到被接纳,内心的防御才会慢慢松动。
共情的语言是: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,我不会逼你,但我想陪着你。”
三、心理咨询的价值:让家庭重新“说话”
在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,
我们经常通过家庭辅导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“沉默”。
很多时候,孩子不说话,不是因为不愿意沟通,
而是因为他曾经说过,却没人听见。
心理咨询的意义,不只是让孩子重新去上学,
更是让一个家庭重新学会对话、表达与理解。
当家庭能自己“说话”时,孩子就不必再用“生病”的方式去表达了。
四、结语:孩子的问题,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
当一个孩子不愿去上学,
也许,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整个家庭“发声”。
他在说:“请你们停下来,看看彼此,也看看我。”
在心理咨询室里,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奇迹——
当父母学会倾听,当家庭重新温暖,
孩子就能放下那份“替代性的责任”,
重新成为他自己。
愿每一个厌学的孩子,都能被温柔理解;
愿每一位焦虑的家长,都能在陪伴中成长。
蓝鲸心理咨询相信,真正的教育,不是让孩子去“适应”,
而是让家庭一起变得更有力量。
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