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9月,很多6岁左右的孩子迎来了小学阶段的第一年。家长们满心期待孩子能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讲,认真完成作业,可现实往往让人头疼:有些孩子总是坐不住,不停动来动去,上课容易分心,甚至常常被老师点名“注意力不集中”。不少家长会担心:“是不是孩子得了多动症?”
其实,在心理咨询工作中,我接触到很多6岁左右的孩子,他们的表现与“多动”相关,但并不是所有的“坐不住”都等于病症。更多时候,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特征。家长的理解和陪伴,比过度担忧更重要。
一、为什么6岁孩子容易“多动”?
1. 大脑发育尚未成熟
6岁孩子的前额叶皮层(负责注意力、自控力的大脑区域)还在发育中,他们对“自我控制”的能力本身有限。所以坐不住、爱说话、注意力容易分散,其实是符合发育特点的。
2. 学习环境突然改变
从幼儿园到小学,孩子需要面对全新的规则:必须长时间安静坐好、遵守课堂秩序、完成更多书面作业。这个转变对很多孩子来说过于“陡峭”,于是他们会用“不停动”来释放紧张感。
3. 精力旺盛无处消耗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,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,他们就更容易在课堂或家庭作业时间“坐不住”。
4. 情绪与家庭因素
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因为家庭环境紧张、父母过度管控,或者缺乏情感关注,也可能通过“过度活动”来获得关注感。
二、家长常见的误区
在咨询中,我经常发现家长对孩子的“多动”有一些典型误解:
一看到多动就联想到“多动症”
很多家长会被“多动症”这个词吓到,但事实上,6岁孩子的“坐不住”并不一定等于临床诊断。真正的多动症需要经过专业评估,包括注意力、冲动控制和长期行为表现的综合判断。总是责备、贴标签
有的家长会说:“你怎么这么不老实!”、“上课老惹事!”这些否定性标签,容易让孩子觉得“反正我就是个不乖的孩子”,从而加剧逆反。一味压制孩子的活动
强行要求孩子长时间安静坐好,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焦躁,甚至出现反抗。
三、家长可以怎么做?
1. 区分“正常多动”和“需要关注”
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坐不住,但能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保持专注,比如拼乐高、画画时很投入,那多半是正常的活泼。
如果孩子长期注意力无法集中,学习、人际关系都受到明显影响,建议寻求专业评估。
2. 给孩子充足的运动时间
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,跑步、球类、跳绳都可以。孩子消耗了体力,课堂上才更容易安静。
3. 合理安排学习节奏
不要指望6岁的孩子一口气安静写完1小时作业。可以采用 “番茄钟”学习法:20分钟学习,休息5分钟,让孩子逐步延长专注时间。
4. 接纳孩子的特点
家长要理解,孩子不是“故意捣乱”,而是自控能力有限。与其不断否定,不如多一些正面引导。比如,当孩子安静完成一小段任务时,及时肯定:“你刚刚坐下来的样子真棒!”
5. 创造家庭的安静氛围
写作业时,避免父母在旁边看电视、玩手机。环境的安静能帮助孩子建立专注感。
四、一个真实的案例
小宇(化名)今年6岁,小学刚开学不久。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小动作多,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还会影响周围同学。妈妈非常焦虑,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“多动症”。
在咨询过程中,我发现小宇在和我玩沙盘游戏时,能够安静投入地摆放小物件,一次能持续30分钟以上。他并不是无法专注,而是在面对“乏味任务”时容易分心。进一步了解后发现,小宇平时作息不规律,晚上经常玩到很晚才睡,第二天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。
后来,我们给出了几点建议:
规律作息,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;
增加运动,每天放学后30分钟球类活动;
学习时间切分,采用20分钟+5分钟的学习模式;
减少责备,多鼓励小宇在课堂和家庭作业中的进步。
经过两个月,老师反馈小宇上课状态明显好转,虽然偶尔还有小动作,但专注力比之前提升了很多。妈妈也慢慢学会放下焦虑。
五、家长的陪伴是关键
很多时候,孩子的多动行为背后,反映的不是“问题”,而是他们发育中的特点和成长中的不适应。父母如果能多一些理解和耐心,不急于给孩子贴标签,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这个阶段。
记住一句话: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