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开学季:一个关于青少年上学焦虑的真实案例

  新闻中心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23 10:54:38

九月一到,新的学期如约而至。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,这意味着孩子要重新回到课堂,进入学习状态。但在宁波蓝鲸心理,我们发现,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并没有做好心理上的“返校准备”。他们表面上背起书包,但内心却充满了抗拒和焦虑。

下面这个案例,或许能让家长们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“上学焦虑”。


一、案例背景

小轩(化名),15岁,高一新生。暑假里,他几乎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、刷短视频,生活作息严重紊乱。开学前几天,父母发现他开始失眠,夜里翻来覆去,早晨叫不醒,白天无精打采。

真正让父母焦急的是,开学第一周,小轩每天早晨都说“头痛、肚子疼”,哭着不想去学校,甚至说:“我害怕去学校,见到同学就紧张。”

父母起初以为他是在“装病”,逼着他去上学,结果矛盾爆发得更厉害,孩子甚至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。


二、问题呈现

第一次咨询时,小轩很抗拒,不愿多说话。经过几次耐心引导,他才慢慢打开心扉:

  • 学习压力
    “老师讲得太快,我根本跟不上,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。”

  • 同伴关系
    “同学们都已经有自己的圈子了,我插不进去。”

  • 自我评价低
    “我觉得自己很没用,可能上高中就是个错误。”

从外表看,小轩的焦虑表现为“身体不适”,但本质上,是对学习和社交的担忧,让他感到极度紧张。


三、咨询干预思路

在蓝鲸心理,我们采用了几个步骤:

  1. 帮助他识别焦虑信号
    让小轩学会区分“我真的生病了”和“焦虑带来的身体不适”。比如,当他早晨肚子疼时,我们会一起探讨:“这是不是因为想到要去学校而紧张?”

  2. 分解任务,降低压力
    与其要求他一下子全身心投入学习,不如先定一个“小目标”——每天保证完成一半的作业,逐渐增强信心。

  3. 社交模拟训练
    在咨询中,我们做了简单的“对话练习”,帮助他预演如何与同学打招呼、如何加入小组讨论。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。

  4. 家长陪伴与态度调整
    家长从一味催促转向理解和支持,比如改用“你是不是担心今天课堂进度太快?”来代替“你怎么这么没用”。这种转变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。


四、变化与成效

两个月后,小轩已经能正常去学校。虽然成绩不是班级前列,但他会主动分享学校里的趣事,还说:“我现在不再怕别人看我了。”

父母也反思到,之前太注重成绩,忽略了孩子的感受。他们开始尝试在家中多与孩子聊轻松的话题,而不仅仅是学业。


五、给家长的提醒

  1. 身体症状未必是真病
    孩子说“头疼”“肚子痛”,有时是焦虑的表现,而不是逃避的借口。

  2. 不要把焦虑当作懒惰
    焦虑是一种真实的心理困扰,如果父母只用责骂解决,只会让孩子更封闭。

  3. 接纳比催促更有效
    一句“我理解你害怕,但我会陪你一起面对”,远比“你必须去”来得有力量。

  4.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
    如果孩子长期出现“拒学”“频繁哭闹”“严重失眠”等情况,最好及时求助心理咨询。宁波心理咨询哪里好?蓝鲸心理一直在关注青少年的返校焦虑问题,积累了大量案例经验,可以给家庭提供科学支持。


六、结语

九月的开学焦虑,背后并不是孩子“不懂事”,而是他们内心对新环境、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担忧。
当家长能用理解和共情替代催促,孩子就会在支持中逐渐恢复信心。

记住:孩子的焦虑,不是问题的终点,而是家长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起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