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宁波蓝鲸心理接待了不少家长咨询:
“孩子以前成绩还不错,上了初中后却天天喊不想去学校。”
“作业一多就发脾气,说读书没用。”
“我们一提学习,他就把门一摔躲在房间里。”
很多父母觉得,孩子厌学是因为懒惰,但实际上,厌学背后的原因往往要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得多。
一、初中阶段为什么容易出现“厌学”?
1. 学业压力骤增
小学时,孩子们的学习节奏相对宽松,但进入初中后,课程增多、知识难度陡然上升,竞争环境更激烈。很多孩子应对不及,便用“厌学”来逃避。
2. 青春期情绪波动
初中正是青春期的开始,孩子自我意识觉醒,容易与父母对抗。他们可能会把学习当成对抗父母的“武器”,用拒绝学习来表达“不想被控制”。
3. 缺乏学习动力
不少孩子会质疑:“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?学了有什么用?”
当学习目标只是为了分数、为了父母的期待,孩子很容易失去内驱力。
4. 同伴影响
初中社交圈子扩大,如果孩子结交到一些同样不爱学习的朋友,就可能一起产生消极情绪,形成“群体效应”。
二、家长常见的错误做法
很多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厌学,第一反应就是:批评、惩罚、补课。
但这些方式往往让孩子更加反感。
把成绩当全部
“你不好好学习,将来什么都干不了。”
这类言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否定,反而更抗拒学习。粗暴控制
有些家长没收手机、限制自由,甚至打骂孩子。表面看似“立竿见影”,实则只会让孩子更封闭。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
当孩子说“我累了,不想学”,很多父母会直接回应“别人不都坚持着吗?”
这种轻视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“不被理解”,进一步对抗。
三、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“厌学”?
1. 倾听而不是指责
当孩子说“我不想学习”,不要急于反驳,可以先问:“你觉得学习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?”
有时候,仅仅是被认真倾听,就能让孩子情绪缓和。
2. 降低对成绩的执念
与其天天盯着分数,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。比如:能否按时完成作业?有没有主动复习?
这些习惯才是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。
3.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
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为了“考试”,他们自然会提不起兴趣。
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,把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,比如:数学和理财、英语和旅行、生物和健康。
当孩子看到学习与生活相关,就更容易产生动力。
4. 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
家庭氛围决定孩子对学习的态度。
如果父母经常在家抱怨工作、否定别人,孩子也会觉得“努力没意义”。
相反,一个积极、支持的环境,能让孩子更愿意去尝试。
5. 适度引入专业支持
当孩子出现长期厌学、逃学、情绪低落时,可能已经超出了家庭教育能解决的范围。
此时,寻求心理咨询帮助,能让孩子在专业的陪伴下逐渐找到方向。
在宁波心理咨询的案例中,不少初中孩子经过几次心理疏导后,能逐步恢复学习兴趣,家长也学会了更科学的沟通方式。
四、案例分享
小林(化名)是宁波一所重点初中的学生。初一时成绩优异,但到了初二,成绩开始下滑,甚至出现逃课行为。
父母一开始用责骂和补课来“压”,结果小林情绪越来越差,经常说“上学没意思”。
后来在蓝鲸心理做咨询时,发现小林真正的困扰是:
数学难度增加,他几次考试失败后自信心受挫;
父母只关心分数,很少理解他的努力;
他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,于是干脆用“不学”来保护自尊。
在咨询师的陪伴下,小林逐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。父母也学会了用鼓励替代打压。几个月后,小林的情绪明显稳定,重新拾起了学习动力。
五、写在最后
初中孩子厌学,并不是懒惰或叛逆,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境。
父母若只看见成绩,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,很容易让问题恶化。
真正有效的陪伴,是在理解、沟通和接纳中,让孩子逐步找回内在力量。
宁波心理咨询哪里好?蓝鲸心理始终坚持以专业、耐心的方式,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出厌学阴影,让他们重新看到学习的价值和希望。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