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临近尾声,不少家长会发现:孩子最近脾气变大了、拖延严重、甚至一提“开学”就脸色难看。
有些孩子说:“开学太可怕了,我不想去。”
也有的孩子默不作声,却晚上睡不着、早晨起不来。
作为长期陪伴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咨询师,我在宁波蓝鲸心理的工作中,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。其实,“开学焦虑”并不是个别孩子的问题,而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。
今天,我们就从不同角度聊聊:为什么孩子会在开学前出现焦虑,以及家长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顺利开启新学期。
一、开学焦虑从哪里来?
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焦虑理解为“贪玩、不想学习”,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。
学业压力
暑假相对轻松,而一想到开学就意味着考试、作业和竞争,孩子自然会紧张。尤其成绩在中游或偏下的学生,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。社交压力
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同龄人评价。重新回到校园,意味着要面对同学的比较、关系的小团体,甚至可能的排斥。作息和生活节奏变化
假期里晚睡晚起、手机娱乐过多,突然恢复到早起上学的节奏,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。家长期待过高
一些家长在开学前反复提醒孩子:“这学期要考好!”、“别再玩手机了!”——这些“善意的提醒”在孩子耳朵里却变成了压力的堆积。
二、家长最容易踩的“误区”
在咨询中,我发现一些家长无意识里加重了孩子的焦虑:
过度催促:“你快点准备书包,别磨蹭!”
不断预设困难:“你这成绩,要是再不努力,以后怎么办?”
情绪化对待:看到孩子情绪低落,直接训斥“矫情”。
这些方式短期看似能“逼孩子振作”,但长期却会让孩子更抵触学习,更害怕开学。
三、帮助孩子调整的3个关键点
1. 接纳情绪,而不是否认
当孩子说“开学没意思”“我好紧张”时,不要立刻反驳或训斥。
你可以回应:“我理解你的感受,换了我也会觉得难受。”
先接纳,再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。
2. 从小目标开始,逐步进入状态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“过渡清单”:
提前几天调整作息
每天花30分钟复习假期作业
准备好开学所需物品
通过这些“小目标”,让孩子逐渐找回学习节奏,而不是一下子全盘“切换模式”。
3. 给孩子支持,而不是单纯的期待
可以尝试用支持性的语言替代命令式语言:
把“你要努力考第一”换成“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让你更适应学习”
把“别玩手机了”换成“我们商量一个时间表,既能休息,也能学习”
孩子需要的不是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一个愿意倾听和陪伴的父母。
四、什么时候需要专业帮助?
如果孩子在开学前后出现以下情况,家长需要特别留意:
持续失眠或做噩梦
频繁头痛、肚子痛,却检查不出问题
明显回避上学,不愿意和人交流
表达“活着没意思”“上学没有意义”
这些可能是严重焦虑或抑郁的信号,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
在宁波蓝鲸心理,我们常常帮助青少年和家长一起应对类似的困境。咨询的目标不是让孩子立刻变得“优秀”,而是帮助他们逐步调整情绪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五、结语:开学是一段新的开始
开学焦虑并不是孩子“矫情”,而是他们成长中的正常反应。
父母若能用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陪伴,孩子就能更快找到适应的方法。
记住:与其逼孩子“振作”,不如给他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。
宁波蓝鲸心理,也愿意陪你和孩子一起走过开学的这段过渡期。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