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玩手机成瘾,跟我冷战3个月,最后我们一起去了蓝鲸心理

  沙龙活动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6-20 09:45:17

“你再玩一会试试看!”

“行啊,你玩一辈子好了,别上学了!”
“你就是控制不了自己,你完了!”

这些话,是我曾经每天对我儿子说的“标配”。

我儿子14岁,初二,学习能力不差,就是管不住自己玩手机。每天下课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,饭也顾不上吃。最夸张的一次,凌晨2点他还躲在被子里打游戏。

我从一开始“讲道理”,到后来“发疯式”抢手机,我们的母子关系彻底掉进了冰窖。最长一次,他整整一个月没和我说过一句完整的话。

直到后来,我一个朋友提醒我:“你试试找专业机构看看,宁波心理咨询哪家好,我听说蓝鲸心理对青少年行为习惯这块做得不错。”


宁波心理咨询机构那么多,我为什么选了蓝鲸心理?

我一开始也犹豫。心里想着:“玩个手机也要做心理咨询?”但说实话,我已经快撑不下去了。

我查了很多宁波心理咨询机构,看到不少家长在分享蓝鲸心理的经验,说这家咨询中心特别注重青少年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,不是简单“戒手机”,而是从情绪调节、注意力机制、自我价值感这些角度入手。

我心想,试试看吧,反正总比我们天天吵架强。

第一次带他去蓝鲸心理时,他完全是抗拒的。进门坐下就玩手机,连头都不抬。我满脸尴尬,咨询老师却一点不急,反而笑着说:“你玩得挺专注,我都想知道这游戏好不好玩。”

我儿子愣了一下,居然笑了。


蓝鲸心理的咨询到底“神”在哪儿?

说白了,他们不是“管孩子”的,而是看见孩子

✅ 第一步:拆解成瘾背后的情绪需求

咨询师没有把手机当“敌人”,而是引导他去觉察——玩手机到底满足了他什么需求?

“你是不是只有打游戏时,才觉得自己厉害?”
“你有没有觉得,只有在那里别人才听你的?”

我儿子那天说:“在游戏里我能赢,在现实里我怎么做都被说。”

那一刻,我哭了。他不是懒,也不是叛逆,而是现实世界对他太苛刻,虚拟世界才是喘息的地方。

✅ 第二步:调整注意力机制,帮他找到替代路径

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,老师带他一起做了一些“注意力训练”小游戏,比如计时挑战、任务卡练习、情绪笔记本,还让他每周尝试一个“现实成就小目标”。

比如:

  • “一天不碰游戏”

  • “完成作业后看一集动画”

  • “写下让自己开心的三件事”

这些对他来说,不是一夜改变,但一点点地建立起“我也可以控制我自己”的信心。


关键是:蓝鲸心理也教会了我怎么当“不碎嘴的妈妈”

说真的,我一开始也有问题。

我太习惯用“骂醒他”“堵住他”来控制局面。咨询师有次很认真地跟我说:

“你不能把孩子的自控力,寄托在你的怒火上。”

他们建议我先和孩子约定“边界”——比如放学后允许玩30分钟手机,但需要完成作业才能进行下一步。

这不是放纵,而是有规则的自由。更重要的是,让我学会信任他,而不是天天怀疑和检查。

慢慢地,我们的母子关系在改善。他开始愿意跟我说学校的事了,也愿意主动放下手机,去看看书、打打球。


宁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很多,但真正“理解行为背后心理”的机构不多

在我看来,蓝鲸心理不是那种“高冷”“教条”的地方,他们真正懂青少年,也懂父母的苦。

他们知道:

  • 玩手机不是根本问题,逃避现实才是

  • 自律不是一天养成的,而是信任+策略+时间换来的结果

  • 教育不是控制,是一起长大

所以如果你也在头疼孩子“控制不住自己”、“玩手机成瘾”、“一提学习就发脾气”,别再只是吼了,也别总想着把手机没收。

试着去了解他们,去找一家真正懂青少年的宁波心理咨询机构——就像我们当初找到了蓝鲸心理。


写在最后:我们不是“来治疗的”,我们是在“重建信任”

孩子不是坏,他只是还没找到对的方法。

心理咨询不是“治病”,而是给我们一次重新连接的机会。

如果你愿意,这条路不会那么难走。

蓝鲸心理,是我走这条路上,最值得感谢的一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