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越来越叛逆,是出了什么问题?”——青少年心理困境下的隐秘信号

  新闻中心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25 13:14:53

作为温州蓝鲸心理的一线心理咨询师,我接触过很多青少年来访者,其中不乏“突然沉默”、“拒绝上学”、“脾气暴躁”等家长眼中的“问题孩子”。但在一次次深入交流中,我意识到,真正的“问题”往往并不在孩子表面。

今天,我想通过一个近期的真实案例,聊聊青少年常见心理困境背后的深层机制,也给正在为孩子焦虑的你一些参考。

一、“她只是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”

那天,母亲带着14岁的女孩小语(化名)来到咨询室。她是典型的初中女生,穿着校服,低着头,不肯说话。

母亲说:“她以前很乖的,最近突然不愿出门,不做作业,一问就烦,家里人都快疯了。”

在前三次咨询中,小语几乎没有正眼看我。但在第四次,她终于开口说:“我不是不想学,只是我太累了。”

那一刻,我知道,叛逆只是表象,她的疲惫才是真实。

二、“不想说”的背后,是没人听懂

小语成绩中等,家里对她的要求是“不要比别人差”。妈妈辞职全职带她,几乎把全部情绪都投注在孩子身上。

每次她表达“不想学了”,得到的回应往往是:“你现在努力点,将来就轻松。”、“别人都能上重点,你为什么不行?”

她说:“我不是不努力,是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。”

我们在咨询中探索了她的内在信念:如果不能优秀,我就不值得被爱。

这是很多青少年来访者共同的心声。他们的“沉默”和“暴躁”,其实是对过度期待的一种自我保护。

三、叛逆不是挑战,是求助信号

心理咨询中,我们常说青少年处于“第二次分离期”——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心理上独立出来,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。

但很多家庭未能完成这个“断奶”过程。

父母依旧把孩子当“小孩”,一味说教、控制,却忽略了他们正在形成自我。

小语说:“我不想她一直管着我,我也想有自己的决定。”

我告诉她:“你开始有这样的想法,是成长的表现。”

咨询也帮助她逐渐学会沟通,表达真实感受,而不是把情绪埋在心里。

四、父母能做的第一步:学会“共情而不评判”

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说“不想读了”“讨厌你们”时,第一反应是焦虑、反驳、指责。

但更有效的回应方式其实是:“你是不是最近很累?”、“你是不是在担心什么?”

在温州蓝鲸心理,我们不仅做孩子的心理支持,更注重家庭系统的调节。

家长的态度,往往比孩子的症状更值得“调整”。

五、咨询不改变孩子,而是支持他成为自己

小语在两个月后,逐渐恢复了情绪稳定。她依然不是班上最出色的,但她开始对未来有了一点期待。

她告诉我:“我现在知道,我不需要完美,也能被喜欢。”

那一刻,我知道,她已经重新找回了自我。

结语:温州蓝鲸心理,陪孩子走过“长大”这件小事

如果你发现孩子变了,别急着纠正,不如先停下来听听他们的心。

叛逆不是错,它是一种成长中的语言。你听懂了吗?

温州蓝鲸心理,专注青少年心理支持服务,为每一个走在青春期迷雾中的孩子和家庭,提供专业、温暖、系统的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