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 蓝鲸心理咨询师冯渊辉。
在咨询室里,我常常听到父母这样描述孩子:
“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不吃饭也不说话。”
“问他点事就很烦躁,不是冷漠就是爆脾气。”
“全家人都像被绑在一起,空气里每天都弥漫着火药味。”
这些场景,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并不陌生。
孩子的“封闭”,不仅仅是他们与外界切断联系,也往往会引发父母和孩子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。
孩子为什么选择“封闭”?
我接触过的案例中,有些孩子其实并不是“不想和父母沟通”,而是 害怕沟通的结果。
他们害怕父母听不懂自己的情绪,只会批评和教育。
他们害怕自己表达真实想法,会被否定或责怪。
他们也可能在学校受了挫折,不知道如何开口,只能用“沉默”来保护自己。
所以,房间的门并不是简单的“隔离”,它更像是孩子的一种 自我防御。
封闭带来的家庭矛盾
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封闭而焦虑:
“是不是抑郁了?”、“是不是在逃避学习?”、“我们是不是管得太严了?”
焦虑之下,很多父母会采用更强硬的方式:
有的父母选择不断追问,“你到底怎么了,说话啊!”
有的父母开始翻看孩子的书包、手机,试图找到“问题根源”。
甚至有父母忍不住与孩子爆发争吵,“你这样算怎么回事?!”
然而,这些做法往往只会让孩子更抗拒沟通,家庭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。
作为咨询师,我会怎么做?
在 蓝鲸心理 的工作中,我陪伴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和家庭。
通常,我会先帮助父母理解:孩子的封闭不是对父母的“敌意”,而是他们的一种求助信号。
搭建安全感的桥梁
在咨询中,我会给孩子一个“可以慢慢打开”的空间,不逼问、不评判。
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他们才会尝试把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。引导父母改变沟通方式
我常提醒家长:不要急着教育,不要把每一次沟通都变成“说教课”。
比如,当孩子说“我不想去上学”时,父母可以先回应:“听起来你现在挺累的,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?”
这种方式比“上学是你唯一的责任”更容易让孩子愿意交流。帮助家庭找到新的互动模式
孩子的封闭,往往暴露了家庭关系里缺少理解和耐心。
在咨询中,我会带领父母练习“倾听而非打断”、“共情而非指责”,让家庭氛围逐渐缓和。
给家长的一点建议
当你发现孩子长时间封闭在房间里,不要立刻把它等同于“病态”。
更重要的是观察:
他们是否还对某些事情感兴趣?
是否和朋友保持基本的联系?
是否出现了饮食、睡眠明显异常?
这些迹象能帮助家长更好地判断孩子的状态。
与此同时,请记得,父母的态度本身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。
写在最后
青春期孩子的“封闭”,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父母,而是他们正在寻找一个更合适、更安全的交流方式。
作为 蓝鲸心理的冯渊辉老师,我常常告诉家长:
沟通的关键不是“把孩子拉出来”,而是让他们知道——就算你暂时想关上门,爸爸妈妈也依然在门外等你。
当孩子感受到这种稳定的陪伴,他们终会慢慢走出房间,重新与家庭建立连接。
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