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说“我不想去上学”
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孩子早晨躺在床上不愿起身,甚至哭着说“我不想去学校”。有的孩子会抱怨头疼、肚子痛,甚至彻底拒绝去学校。
一开始,父母可能以为是“偷懒”“贪玩”,但时间一长,才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叛逆,而是抑郁或焦虑的信号。
为什么孩子会“躺在家里”?
1. 学业压力过大
初中阶段课程难度骤然增加,考试频繁。部分孩子在成绩落后后,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。长期积累,就可能发展为抑郁情绪。
2. 同伴关系受挫
同学关系、朋友圈在青少年心理中占比很大。如果孩子在学校感到孤立或遭遇校园欺负,很可能会选择“逃避学校”。
3. 家庭氛围紧张
父母频繁争吵、过度苛责,或是对成绩要求过高,都会让孩子觉得家与校都失去了安全感。
4. 心理疾病的表现
部分孩子确实可能出现抑郁症或焦虑障碍,表现为失眠、食欲下降、兴趣减退、持续低落等。这时“躺在家里”不是偷懒,而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外显。
家长常见的错误应对
指责:“别人都能去上学,你怎么这么没用?”
威胁:“再不去上学,就不给你手机/零花钱!”
忽视:“过几天就好了,不要想太多。”
这些方式往往只会让孩子更封闭,甚至加重抑郁。
家长可以如何做?
1. 学会倾听
当孩子说“不想去上学”,请先停下来,认真倾听。
你可以问:“是不是学校有什么事让你不舒服?” 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的空间,而不是立刻否定。
2. 关注情绪,而非成绩
成绩固然重要,但孩子的情绪健康更重要。如果孩子已经陷入抑郁状态,再高的分数也无法弥补心理创伤。
3. 给孩子适度缓冲期
不妨先允许孩子在家休息一两天,同时陪伴他们散步、做轻松的活动,帮助他们逐步恢复情绪。
4. 寻求专业支持
如果孩子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、频繁拒学,家长就不应再“硬撑”。
在宁波,已有不少家庭选择到蓝鲸心理这样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。
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性
心理咨询师能帮助孩子:
找到情绪低落的根源
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
逐步建立回归校园的动力
同时,心理咨询也会引导家长改善沟通方式,避免无意中给孩子增加额外压力。
在宁波,蓝鲸心理的冯渊辉老师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尤其擅长处理“拒学”“抑郁”“家庭沟通困境”。许多家长反馈,经过几次心理辅导,孩子不仅愿意走出家门,还能逐渐恢复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。
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尽快看心理咨询?
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尽早寻求专业支持:
长时间(两周以上)情绪低落
出现“我不想活了”的言语
食欲明显下降或暴饮暴食
睡眠问题严重(失眠或过度嗜睡)
持续拒绝上学
给家长的温馨提醒
别把孩子的抑郁当作“懒惰”
抑郁是一种心理困境,不是孩子的选择。家长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
孩子敏感度很高,父母越焦虑,孩子越无助。寻求外部力量不是丢脸
就像身体生病要看医生,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专业帮助。
小结
当孩子抑郁躺在家里、不想去上学时,这是一个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信号。
家长最重要的任务,不是逼迫孩子立即恢复,而是理解、陪伴,并在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。
在宁波,蓝鲸心理与冯渊辉老师为许多青少年家庭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。如果你也正经历类似困境,不妨尝试寻求专业帮助,让孩子重新找回笑容与力量。

扫一扫关注